貝里尼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義大利藝術家,雖然他最著名的作品 都是雕塑,但其實他也是一位天才建築師、畫家、製圖家、舞台設計 師、煙火設計師,甚至也是一位劇作家。貝里尼的作品是典型的巴洛 克代表作,在雕刻方面,他將皮膚、衣服縐折的觸感表現的栩栩如生, 此外,貝里尼也改革了半身肖像、噴泉和墓碑。他可說是影響了十七世 紀和十八世紀的藝術風格。 貝里尼誕生於1598年十二月七日,出生地是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列司 (Naples) ,他的父親 Pietro Bernini (1582-1629) 是 Mannerist style 晚期的雕 刻家,也是貝里尼的第一個老師。 貝里尼許多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希臘神話, The Goat Amalthea Nursing the Infant Zeus and a Young Satyr 即為此類作品的代表。早期一些 雕塑大師,像是 Giambologna ,他們的作品以多方向的觀賞角度著稱 (Mannerist multiple views) ,但是貝里尼的作品: the Abduction of Proserpina (1621-22, Galleria Borghese, Rome) 卻表現出了單一主要觀賞 角度的特色。 1620年代,貝里尼建造了 Santa Bibiana (1624-26) 教堂的正面,這是 他的第一件建築作品,也因為如此, Pope Urban VIII 便邀請他設計聖彼 得大教堂長方形會堂的頂蓋, Pope Urban VIII 是第一個雇用他的教宗在 貝里尼的生涯中,他總共替七個羅馬教宗設計他們的教堂。 不論是建築工程或是雕刻,聖彼得堡可說是貝里尼的代表作,稍 後,他又替 Urban VIII(1628-47) and Alexander VII (1671-78) 雕刻了放置 在聖彼得堡中的墓碑,他以立體的人形雕刻代替了傳統式的墓碑,這 也是貝里尼突破傳統作法的作品。 貝尼尼的建築風格雄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聖彼得大教堂前半圓迴廊。聖彼得大教堂廣場是貝尼尼為亞歷山大七世教皇建造,用來讓眾多來到梵諦崗的朝聖者能從各個角度看到教皇給他們的祝福。 ![]() 聖彼得大教堂前半圓迴廊 貝里尼的另一件作品: Petri 主教的座位,置於聖彼得教堂的半圓 形壁龕,這個作品以大理石、青銅雕刻,陽光透過金黃色的卵形窗戶 照射在座椅上,更顯的教宗的神聖,現在這件作品成了聖彼得堡的重 點景觀。貝里尼是第一個意識到光線對於雕塑重要性的人,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1645-52,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 這件作品便充 分的表現出光線對於雕塑的影響。 除了教堂的建築之外,貝里尼還設計了一些宮殿, Palazzo Ludovisi (現在的蒙地卡羅皇宮1650) 及羅馬的 Palazzo Chigi (1664),還有當他去 巴黎時,在路易十四引見下花了五個月時間設計,但是最後並沒有建 造的羅浮宮。 貝里尼六十歲以後才開始設計整座教堂,但是他設計的三個教堂 建築都具有特殊意義: Castelgandolfo (1658-61) 四臂相等長的十字架、 Ariccia (1662-64),以及羅馬 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1658-70) 。其他的 作品還包括梵諦岡羅馬教皇的公寓到聖彼得教堂的通道、 San Pietro 廣 場(1667)著名的辦圓迴廊,還有 Navona 廣場的噴泉 Four Rivers (1648-51)。 貝尼尼是一位雕刻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建築師,他的作品富有強烈的戲劇性。這一個「聖太雷莎之幻覺」就很具有神幻的效果,尤其背景搭配金黃色的金屬棒,更加添了作品的華麗效果,這種富麗堂皇的藝術渲染就是巴洛克風格的特徵。 ![]() Ecstasy of St. Teresa,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 ![]() Ecstasy of St. Teresa,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 ![]() David, Galleria Borgheses, Rome, 1623 ![]() Apolloy Daphne (1622-1625) 該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描繪的是太陽神阿波羅向河神女兒達芙妮求愛的故事。愛神丘比特為了向阿波羅復仇,將一支使人陷入愛情漩渦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羅瘋狂地愛上了達芙妮;同時,又將一支使人拒絕愛情的鉛箭射向達芙妮,使姑娘對阿波羅冷若冰霜。當達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羅在追她時,急忙向父親呼救。河神聽到了女兒的聲音,在阿波羅即將追上她時,將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 雕像表現了阿波羅的手觸到達芙妮身體時的一瞬間。兩人都處在乘風奔跑的運動中,身體輕盈、優美。達芙妮的身體已開始變成月桂樹,行走如飛的腿幻化為樹幹植入大地,飄動的頭髮和伸展的手指縫中長出了樹葉,即使是她最柔軟的雙乳也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樹皮。但達芙妮的整個身體仍具有淩空欲飛的姿態,手臂與身體形成了優美的S形。她側著頭,目光由驚恐變為麻木,具有使人憐憫的感。阿波羅眼睜睜地看到達芙妮變成了月桂樹,神情由驚訝轉為悲傷,卻無力挽回。他的一隻手仍然放在達芙妮的身體上,另一隻手則向斜下方伸展,同達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條直線,使整個雕像有一種動盪的感覺,充滿了表現力。 貝尼尼的這件作品是摹仿希臘後期的雕塑風格而創作的,戲劇性的情節使雕像深入人心。整個作品的姿態更是無懈可擊,無論從那個角度看,兩個人物都如同舞蹈般的優美。這件作品是貝尼尼為當時最有權勢的一位紅衣主教所做的,問世後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所有見過它的人無不為之而感動。 ![]() The Four Rivers (1622-1625) ![]() The Four Rivers (1622-1625) ![]() The Rape of Persephone 這件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珀耳塞福涅是穀物女神得墨忒耳的女兒,一天,她正與女伴們在原野上采花,大地突然裂開,冥王普拉東跳了出來,把她搶走,帶回冥界並立為王后。珀耳塞福涅的母親找不到女兒,非常悲傷,致使田園荒蕪、萬物都失去了生機。後來主神宙斯命令普拉東在每年春天的時候,准許珀耳塞福涅回到母親身邊,得墨忒耳才不再悲傷。所以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年的春天都是萬物復蘇、繁花似錦,農作物也開始生長。 『普拉東搶劫珀耳塞福涅』是貝尼尼早期的作品,描寫了冥王在搶劫少女時激烈爭鬥的情景。在這件作品中,突出了兩種力量的對抗:一個強壯有力,在這場力量的爭鬥中佔有絕對優勢;另一個柔弱驚恐,帶著絕望的目光企圖擺脫厄運,是被掠奪者。這二者的鮮明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作者對人物動作和姿態的處理也別具匠心。普拉東抱著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則以手推他的頭,並在哭號掙扎。作者繼承了古希臘的雕刻傳統,同時又成功地表現了動感和現實感。從細節上看,冥王由於用力而致使手指幾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膚的深深凹陷,少女由於絕望而落下的一滴晶瑩淚珠,在空中無助而揮舞的手,和因驚懼而翹起的左腳拇指,都強烈地反映了掠奪的主題,突出了對觀眾的視覺刺激效果。 ![]() The Rape of Persephone (detail) 資料來源: http://mail.am.npgps.edu.hk/~mleung/student/history/baroque/6.htm |
- Oct 28 Tue 2008 08:59
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義大利藝術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