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物燃料是萬靈丹嗎?









生物燃料是一種為了降低對於石油過度依賴所發展出來的策略。美國買來的每加侖石油幾乎都混入了一小部份的玉米乙醇,全世界的生物燃料市場也急速擴張,這不是應該讓所有的還保人士歡欣鼓舞嗎?不盡然,還有很多複雜的因素要考慮進去。有許多報告指出製造成本、轉換技術、稅賦減免與政府補助的議題,但本文將著重於一個更顯而易見的問題:瞄一眼相關數字,很快就得出運輸用油的預期需求不可能被滿足的結論,除非我們先重視效率問題。








當今的生物燃料產業








美國、歐盟、巴西、印度與中國,這五個地方消耗了全球60%的液體運輸用油供應,其中包括了汽油、柴油與生物燃料。在美國,玉米是大部分乙醇的原料,巴西則是使用甘蔗,歐盟方面種植油菜籽與黃豆,印度與中國目前還需迎頭趕上,但這兩國的運輸燃料需求估計會成長到目前的三倍。








上述的每種作物各有優缺點,以對環境造成的效果來考量時更是如此。美國國內就有對玉米乙醇的激烈討論,最主要是針對玉米並無甚高的能量報酬率,更別提從玉米到乙醇要耗費多少化石燃料。許多評論者認為巴西是發展生物燃料產業的成功例證,但同樣的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生物燃料產業正在著手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最近甚至有纖維素乙醇的發明,可以從廚餘中產生燃料。然而,當我們更進一步觀察數據時會發現有更嚴重的問題。








符合我們的油料需求








2005年一年,全球消耗了4,880億加侖的運輸燃料,其中1,660億加侖用在美國。由美國能源資訊署、國際能源總署與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進行的共同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用量將達到6,280億加侖、2030年達到7,440億加侖。一般人很難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所以讓我們來做個對照。








2007年,美國使用了20%的可耕地製造了60億加侖的乙醇,到2030年,美國的運輸燃油需求估計每年要2,400億加侖。看看中間的差異你就可以發現乙醇的產出只能塞塞牙縫而已,這麼看來,生物燃料產業究竟能對運輸產業提供多少實質幫助?也許該問的不是多少,而是該如何更聰明使用?








在考慮以生物燃料替換化石燃料前,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大幅提昇效率:如何聰明地運用我們的液態運輸燃料?2010年之前可以達到每加侖100英哩嗎?插電型油電混合車可以衝到每加侖200英哩嗎?如果我們再不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到時候我們不但無油可採,也會無田可耕。








撰文者:Jeffrey John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分析師)
編譯者: 白舜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菲林 的頭像
    菲林

    老調新彈

    菲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